国家级一等奖实录课《 _____迷》习作教学设计

【设计意图】
1.《语文课程标准》中倡导的关于写作教学的三大理念:乐意写、写生活、表真情。对于小学生来说,写生活,尤其应关注学生有直接生命体验的自然、真实的生活。
2.课堂是师生共同活动的空间,教学活动是生命与生命的对话。把握学生的年龄特点,了解学情,理解并照顾学生的个体差异,是对学生最基本的尊重,是教学人性化的基石。
3.遵循说写规律,实化从取材到构思、起草、加工的习作过程。学生的习作能力,一定是在学生亲历习作实践的过程中,逐步习得的,是自主领悟并内化的。
【教学目标】
1.以“ 迷”为话题,能选取典型事例,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相应篇幅的习作。
2.在习作的过程中,促进学生择题、选材、构思、起草以及习作修改等能力的提高。
3.在师生的交流中,引导学生选择有益身心的兴趣爱好,激励学生,使学生乐于自我表达、与人交流。
4.通过人物的外貌、动作、语言、神态表现人物的特点,通过具体事例表现人物对某事、某物爱好入迷的情形。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 带入情境
师:这次习作要求用一两件有意义的事写你的朋友(或你生活中的其他人),今天我们就以“XX迷”为题写一篇习作。
师:喜欢漫画吗?老师这里有一组漫画,请看——(屏显漫画)
(学生静静地欣赏漫画。)
师:看明白了吗?谁来按这几幅图的顺序给大家说说漫画的内容?
(学生叙述漫画内容)
师:漫画中的这个孩子爱看书爱到了什么程度?他可真是个——
生:小书迷、书虫、童话迷……
(教师板书:书迷)
【点评:五年级学生仍然以形象思维占主导,对于生活场景的记忆,是以画面式的相关联的片断进行存储的。
在第一环节的开始,选择和话题相契合的漫画来引入,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唤醒他们对相关生活场景的记忆,从而自然地进入话题的情境。】
师:像他这样爱看书爱到如醉如痴的地步叫书迷;那——一个人爱下棋爱到如醉如痴的程度叫——
生:棋迷。
师:爱唱歌、听歌爱到如醉如痴的程度叫——
生:歌迷。
师:生活中,你还知道有一些什么“迷”呢?
(学生畅所欲言,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板书,根据学生的回答,以幽默、调侃的方式适当的进行价值取向的引导)
师:你是个什么“迷”呀?
(多名同学说)
师:生活中,你见没见过或者听说过别人是什么“迷”?
(生说自己的朋友、邻居、父母等是什么样的“迷”。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以幽默、调侃的方式适当的进行价值取向的引导。)
师:生活中这样那样的“迷”可真不少!那,你或者他(她)迷到什么程度?能举个事例具体说说吗?请前后四名同学为一组,分小组来介绍自己或亲人、朋友是个什么“迷”。
注意:一人在说时,其他同学仔细听,能对听不明白的地方提问,对同学说不明白的地方,给予帮助。比一比,谁迷得程度更深,谁的故事更精彩。
(学生分小组作精彩交流,教师巡视并倾听、参与各组的交流)
【点评:分小组介绍,比一比,谁迷得程度更深,谁的故事更精彩,是考虑到:人的内部语言通常是跳跃式的、片断的,体验者的心领神会能弥补语言之间的空隙,它只需自己明白即可;而一个人的外部语言必须是连贯的、完整的,因为它还须让别人也能听懂或看懂。把内部语言转化为外部语言,需兼顾两个方面,一方面把内部语言转化为口头或书面的形式表达出来;另一方面考虑听(读)者是否能听(看)懂,这对一个小学生来说是有很大难度的,这也是小学生作文常写不具体的原因之一,因为他们常常只考虑到第一方面,很少能兼顾到第二方面。
让同学分小组来比一比,谁迷得程度更深。在竞争的形式下,学生的兴趣被充分调动。他们在说的时候,就会考虑这样的问题:“我该说哪件事才能证明我或他人迷得更深?”“怎样说,才能让同学们相信我的话。”在说的时候,能自觉换位思考,兼顾到两个方面。此外,因为是竞赛,听的同学常会自觉地质疑,从而促使说话的人在回答的过程中,把话越说越好。】
师:看来,大家的精彩的故事讲不完。让我们动笔把它写下来,和别人一起分享,好不好?
【点评:这一环节,由表述漫画情节到举事例说说自己或他人迷到什么程度 ,再到分组介绍,比一比,谁迷得程度更深,谁的故事更精彩。交流在师生的平等对话当中,层层推进。为下面学生的易于动笔,乐于表达作了水到渠成的铺垫。】
二、尝试习作,点评交流。
师:请大家选取一、两个事例,介绍自己或者他人对某事、某物爱好入迷的情形。题目自己定。(投影出示习作要求)
(学生构思起草,教师巡视指导)
【点评:课标指出,教师应当在习作的过程中,指导习作,学生应当在习作的过程中,学会习作。把习作的时间完全交给学生,教师不多说一句话,学生独立拟稿,安静而专注,在实实在在的习作过程中提高习作水平。其实,这段时间看似寂静,实际上是教师和学生的思维活动都高度紧张的时刻。】
师:老师觉得你们写得太棒了,特别佩服你们,来,给自己一次掌声。请大声读一读自己的作文。
(生大声读自己的作文)
师:请再静静地默读一次,看看自己的作文有没有写出自己或他人爱好入迷的情形,题目有没有取好。
(学生静静地读,思考)
师:刚才同学们对自己的作文都做了认真的阅读与思考。先请第一大组的同学起来读一读自己的作文题目。其他同学仔细听,听到谁的题目你最想了解他的习作内容,就请举手示意。
(生依次起来读题目,到很多同学举手示意停下来。具体题目)
师:好。很多同学都举手示意,看来你的作文题目很吸引人。好,就请你满足同学们的愿望,来读一读自己的作文。我们一起来评一评。
生:(读自己的作文出示一段文章内容)
师:你最欣赏他(她)作文中的什么地方?
(教师与学生互动点评。在学生点评的过程中,教师始终以各种规范的修改符号进行标注、修改,以给学生作良好的示范。具体写出学生对文章的评价)
(是否需要,视学生写的情况而定)
【点评:评点中,做到评点的层次分明,评点过程中强调主导、主体的共同参与。先让学生说,在此基础上,教师再加以引申,力求学生的所得都是真正意义上的理解,而不是老师强加给学生的东西。】
师:老师呀,根据一开始同学们看到的漫画也写了一篇文章,题目叫《瞧,这个小书迷》。这是其中的片段,请同学们给评一评,老师写的怎么样?
(教师朗读自己写的片段,同时投影出示,学生静静地看、听)
下水文片段:
一天,冬冬放学回家,见妈妈正在做饭,就连忙放下书包,捧起心爱的童话书,坐在小竹椅上津津有味地看起来。“冬冬”,“冬冬!”他正看得入迷,妈妈连喊两声都没听见。妈妈走过来,轻轻拍了拍他的头,摇摇手中的十元钱,对他说:“冬冬,请你帮妈妈去打瓶酱油好吗?”“好吧。”冬冬虽然还迷在童话里,但他还是答应了。
师:写的怎么样?(学生纷纷说好)
师:能具体说说好在什么地方吗?
生:题目取得很好 ,很生动,一读就有把人带入情境的感觉。
生:语言、动作写得好。
生:(总体评价)
师:你给我打几颗星?
生:五颗星。
师:呵呵,还可以再多吗?
生:(笑)已经是最高分啦!
师:谢谢你的鼓励。谁再来说说?
生:用对话、动作写出冬冬是个小书迷,还写了冬冬的神态,让人觉得他真是一个名副其实的小书迷啊。
师:好。我把这些句子用波浪线画出来。谁接着评价?
生:语句很通顺、写得很具体,最好写出两人的心理活动。
师:你真会评价。谢谢你的建议。
生:三声“冬冬”,不仅写出了妈妈很着急,而且写出了冬冬对书的入迷。
……
师:感谢同学们,你们真了不起!给老师作文找出这么多的优点,也提出了中肯的建议。 你们能不能按照刚才评价那位同学及老师作文的方法给自己同桌的习作也点评一下呢?
(学生同桌评价,教师巡视。)
【点评:针对学生习作存在问题的重点,采用范文引路,通过对漫画的一个篇幅的描写示范,给予学生更有针对性的启发。同时,对先前出示的漫画的再度运用,一方面充分利用了教学资源的功能,另一方面,由于画面是生活场景的定格,定格的画面可以通过想象还原为具体的活动的生活场景,通过这样的转换,既打通了学生内在语言的转换渠道,也可以使学生在习作中对文字产生一种画面感。】
三、自改成文,展示成果。
师:同学们真是认真负责的小老师。好文章是写出来,也是改出来的,所谓“文章不厌百回改”。下面就请同学们根据自己的感悟和同桌的建议,把自己的文章再改一改。
生:(自改完善)
师:同学们改的可真认真。就请一开始读的那位同学再来读一读你修改过的地方。
(生上来读出示具体片段)
师:改的怎么样?(生评价写出具体评价的对话)
师:还有哪些同学想上来和同学们分享你的作文的?可以读整篇,也可以读你自己最得意的部分。
(多名学生展示朗读自己的习作,教师随机点评。出示一两篇)
师:请同学们给誊写好的作文作漫画插图,让自己的习作生活更有情趣。
附:板书
足球 追星
歌 电脑
棋 虫
书 迷 网
……
(作者:淮阴师范学院第一附属小学 刘开伟)
大咖语文 » 国家级一等奖实录课《 _____迷》习作教学设计